世界集裝箱港口系統的特點是交通高度集中,2020 年全球 25 個最大集裝箱港口的吞吐量將超過 49.8%。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凸顯了出口導向港口(如上海和香港)、進口導向港口(如洛杉磯/長灘)和中介樞紐(如新加坡和迪拜)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。此外,貨櫃港的地理格局也正在形成,其中包括貨櫃港之間的專業化分工。 網關 和 中間樞紐.門戶港口是通往大型製造業或市場區域的通道,也是長距離通道的先鋒。香港、洛杉磯和鹿特丹都是通往廣大而複雜的腹地的港口。中間樞紐港 (或離岸樞紐) 是全球海運系統不同環節之間轉運集裝箱的中介地點,其方式類似於航空運輸中的樞紐。新加坡和杜拜是最著名的轉運樞紐,各自服務於特定的轉運市場(分別為東南亞和中東/南亞)。
近期集裝箱運輸量的變化反映了全球經濟中商業動力的轉變。北美港口經歷的變化有限,部分原因是消費水平達到頂峰,港口需求受到 2008-10 年經濟衰退的重大影響。到 2015 年,集裝箱運輸量勉強回復到 2008 年的水平。日本港口在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經歷了顯著增長,韓國和台灣港口在 20 世紀 90 年代補充了這一增長。近期最顯著的成長動能則來自中國沿海,在 2000 年代,出口導向的進程全面展開。北歐範圍的港口,主要是安特衛普和鹿特丹,其增長的部分原因是深入歐洲腹地的廣泛通達性。此外,從馬六甲海峽到直布羅陀海峽的 「轉運帶 」也經歷了顯著的運輸增長。它特別涉及新加坡、杜拜、蘇伊士運河的出口 (例如塞得港) 和直布羅陀海峽 (Tangier Med、阿爾赫西拉斯和瓦倫西亞)。南美洲的港口也透過經濟成長 (腹地的強化) 及轉運 (巴拿馬、卡塔赫納、卡亞奧) 而積極成長。